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短暫雨
氣溫
降雨:
AQI
智慧城市導入教育學習105年教育部金杏獎新竹縣大放異彩

智慧城市導入教育學習105年教育部金杏獎新竹縣大放異彩以運用教育雲端資源及行動載具,發展多元創新教學模式為評量標的的教育部金杏獎,本(105)年度獎項出爐,甫於今年在國際智慧城市論壇(ICF)創下首次入圍Smrat 21、進入Top7紀錄的新竹縣,展現智慧城市導入教育學習的實質效益,在全國200多校競爭角逐中,奪得國中組行動獎第一名(博愛國中)、國小組行動獎第二名(東興國小)最佳教師心得獎(博愛國中)、最佳人氣獎(東安國小、東興國小、博愛國中、新埔國中、豐田國小)等,另外五龍國小入圍最佳教案設計獎、東興國小入圍最佳教師心得獎,縣長邱鏡淳對於教師們隨著科技進步在教學現場與時俱進表示嘉勉肯定,也以此成果期許創新前瞻、保持領先!
因應網路雲端技術及行動科技發展趨勢,鼓勵教師導入行動學習於課程中,並運用教育雲端資源及行動載具,發展多元創新教學模式,增進學生課堂的學習,教育部兩年前開始辦理行動學習計畫,105年度在12月1日及2日於高雄國際會議中心辦理年度成果發表會暨動態成果展,活動共來自全國201所國中小及49所高中上千人參與,主辦單位仿效金馬獎的模式,設立「金杏獎」,獎項有「最佳溫馨故事」、「最佳教師心得」、「最佳人氣獎」、「最佳課程教案」、「年度行動獎」共5項,事先公佈入圍並於現場才揭曉得獎結果。新竹縣今年獲獎率相當高,也在主要獎項中奪標,展現智慧城市應用在教育學習的實質成果,博愛國中連中三元,更是今年成果發表會上最聚焦的優質學校。
「讓學生超越潛能,讓老師卓越教學!」是新竹縣博愛國中推動行動學習的目標,三年來在前任校長張明英及現任朱紋秀校長的帶領下,致力於深耕課程內容並找出適合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務實踏實地在教學現場不斷努力、追求精進,繼去年榮獲行動學習優良學校(國中組僅九校獲獎)及最佳人氣獎後,更在今年囊括「行動學習年度行動獎國中組第一名」、「最佳教師心得獎」及「最佳人氣獎」,成為全國行動學習最受矚目、最耀眼的學校!今年創新行動學習教案:地理-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屈指西風幾時來、聚落;英語-我們這一家;國文-台灣原住民部落尋寶/Big6資訊素養融入專題探究、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認識與利用公共圖書館資源;數學-二元一次方程式、畢氏定律、多項式特搜、數裡乾坤教案,還運用到健康與體育、家政、閱讀寶可夢行動gogogo活動等。
    博愛國中教師心得是由核心成員劉文育老師、陳雅婷老師、陳達鳳老師及龐嫣伶老師所撰寫,教育部自兩百多所推動學校定期上傳至教育部行動學習網站的心得省思中評選一所學校得獎,她們將教學現場實施行動學習的心得或省思訴諸文字,希望能讓更多人瞭解行動學習在教學現場的樣貌,陳雅婷老師說:「博愛國中的行動學習是在課程上有需要時才使用載具及教學模式,不需要特別設計主題、設計活動,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發生,不是刻意,也不牽強,行動學習才推展得開。」劉文育老師認為:「唯有教學活化了、豐富了、有趣了,孩子們才會更樂於學習,教師也會更願意付出!」
    博愛國中的行動學習從草創時期饒忠韻主任(現為照門國中校長)致力於教學模式的研發到成功擴展至各個科目的教學,教學團隊始終秉持「不為行動學習而行動學習,唯其真正有助於教學現場時方才使用」,並透過新舊傳承、相互討論與支援陪伴,不斷紮根在各個核心課程的教學上,一切課程設計皆以學生為學習中心,希望讓博愛國中的孩子會學、學會、樂學、共學,重新成為教室的主人!
    對於這樣創新的教學方式,許多學生表示用平板電腦上課因為互動更多,自己做的更多,因此學習的效果比較好,當然上課也比較認真!而學校的努力也獲得了家長高度的肯定,推動班蘇柏璇同學的爸爸說:「行動學習的魔力如此吸引人且有成效,讓學習不再刻板單調,讓學習變成有趣!感謝劉文育主任的用心,也希望行動學習能夠持續推廣下去,讓更多的孩子也能體驗。」
   龐嫣伶老師說:「每每看到孩子那專注急於完成階段性任務的眼神與態度,我深深覺得教學策略與模式的改變及教學媒材的突破是必要的,一切嘗試都是值得的。」我們在博愛國中可以發現『行動學習是一股由下而上的正向力量』,促使教師不斷成長、教學不斷精進,令人嘆服!也因為教學團隊不斷的努力,甚至多次受邀至全國各地進行分享,默默在台灣的其他角落翻轉著其他孩子的學習!劉文育老師說在得獎當天,台東一所學校的老師就探尋博愛的整年計畫內容,要把翻轉教育的理念帶回去和孩子分享,啟動前進能量,還有更多學校在成果發表的會場上對閱讀寶可夢行動gogogo活動欣賞讚揚,也希望拿回去到校園推廣,讓她們對於能將此成功教學模式推廣到更多學校,翻轉更多教學現場,感到欣悅,也相信會有更多孩子重新找回學習的自信心,陳達鳳老師說:「人有無限可能,學生如此,教師也如此,開始行動就對了!」
新聞資料來源:博愛國中劉文育
電話:5530244
新聞撰稿:新聞科 張大勇